當前位置:人物 > 

追尋夢想 探索免疫之路

發(fā)布時間:2023-11-03 16:18:14|作者:王經國

微信圖片_20231212131757.jpg


在生命科學浩瀚的領域里,免疫學猶如一盞明燈,在現代醫(yī)學的大廈中扮演著堅實的支柱角色。這門學科的研究不僅深刻揭示了生命運行的奧秘,更深入剖析了各類疾病肆虐的根源。它不僅推動著醫(yī)藥產業(yè)的進步,也守護著人類的身體健康與環(huán)境的安寧。  


作為中山大學中山醫(yī)學院的一名在讀博士生,我懷抱著從事生物材料在腫瘤免疫及炎癥性疾病中的應用研究的崇高志向。作為一個信念堅定的年輕追夢人,用一份對科學的熱情,點亮前行的路;抱著對未知的好奇,勾勒出勇往直前的腳步。用一絲不茍的精神,展現出對科學研究的嚴謹態(tài)度;以誠摯的待人態(tài)度,彰顯出共產黨員的崇高情操;通過實際行動,踐行共產黨員的使命,書寫著自己的人生篇章。


作為一位基礎醫(yī)學生代表,我始終保持堅韌不拔、持續(xù)進取的精神,以及對科學研究的熱情。努力改變,才能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我會繼續(xù)努力提升自己,不斷學習和進步。希望將來能繼續(xù)從事免疫學和生物材料的交叉研究,特別是在腫瘤免疫和炎癥性疾病方面的應用。能夠通過合理設計和科學實驗,開發(fā)出能夠應用于臨床治療的生物材料,為人類健康貢獻一份力量。


興趣是最大的動力


云厚者,雨必猛;弓勁者,箭必遠。人生萬般精彩,它應是一幅具有明確規(guī)劃的藍圖,而不是散亂無章的拼圖。對自己的未來負責,把握好自己的節(jié)奏,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


我的本科和碩士均在合肥工業(yè)大學度過。剛入校門時,與同齡人一樣,感到茫然和不安,面對全新的學習環(huán)境,我選擇踏出舒適區(qū),勇敢地去嘗試未曾接觸過的生物化學實驗。


現在回想起當時的情景,不由感慨萬千。至今我依然記得,第一次操作DNA瓊脂糖凝膠電泳時,紫外燈下那均勻明亮的條帶,讓我體會到實驗成功的激動與內心的興奮。接下來,我不僅僅滿足于基礎的課程實驗,還參與了大學生創(chuàng)新實驗和畢業(yè)設計。這不僅提升了實驗技能和邏輯思維,更加深了我對科研和學術的興趣。秉持踏實與鉆研的態(tài)度,循序漸進地學習、實踐和反思,逐漸找到了科研道路的方向。為了更好地拓展自己,我繼續(xù)選擇了深造,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并將研究方向鎖定在生物材料在腫瘤免疫及炎癥性疾病中的應用。


在求學路上,興趣既是最寶貴的老師,也是保持學習動力的永恒源泉。抱著興趣,學習不再是乏味的任務,而是一次次充滿熱情和愉悅的探索之旅。在學習過程中,將龐大的目標細分為切實可行的小目標,并有條不紊地完成,這不僅有助于克服懶惰的慣性,還顯著提高了學習的效率。通過持之以恒的努力我在2017年榮獲合肥工業(yè)大學“大學生創(chuàng)新實驗金獎”,2020年斬獲第互聯(lián)網+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校級銅獎,碩士和博士階段更多次獲得各級獎助學金的榮譽。


腳踏實地 埋頭苦干


我們無法計算人生的路途有多遠,但是我們可以把握的是旅途中的每一個站臺,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每一道風景。


培養(yǎng)敏銳的邏輯思維,善于剖析問題并尋求解決之道是必不可少的。在2018年秋天,我加入了碩士研究生導師的課題組,踏上了實驗的征程。在師兄師姐的指導下構建用于炎癥性腸病治療的鉬基多金屬氧酸鹽。初期研究中,受到福林酚檢測法的啟發(fā),他們成功合成了微小的鎢基多金屬氧酸鹽。然而,在合成磷鉬酸過程中,預期的顏色變化和目標產物并沒有出現。面對此情況,我們多次重復實驗,首先排除可能的原料污染和操作錯誤。在經過反復實驗后,我開始思考是合成機理有誤還是反應條件不當。經過對比實驗記錄,兩次實驗的唯一差異在于反應體積的增大。我推測擴大反應體系卻沒有增加可能導致產物聚集。果然,在減小反應體積或增大攪拌速度后,合成反應順利進行。這次經歷不僅讓我深刻認識到科研必須具備科學性和嚴謹性,也使我領悟到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風順。


對于免疫學這樣一門實驗性學科,只有經過實驗的探索和持續(xù)的思考是解決問題為唯一途徑。切忌盲目進行試驗,首先要具備良好的思維能力來策劃和設計實驗方案,其次是在實驗過程中扎實的操作能力不可或缺。最后,通過對實驗現象和數據的深入分析,才能得出結論。哪怕實驗失敗,也要耐心分析可能的問題并找到解決方案。


憑借堅持不懈的努力,我已經發(fā)表了多篇相關學術論文,為免疫學和相關醫(yī)藥領域的發(fā)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堅定科研道路 無悔自我追求


蘇格拉底曾言:“世上最幸福的事,莫過于為理想而奮斗。”將熱愛融入工作,是一場令人心潮澎湃的冒險;將科研與熱情結合,致力于利用創(chuàng)新思維來解決錯綜復雜的多學科交叉難題,推動學術研究和創(chuàng)新。


近年來,以無機和有機材料為基礎的生物材料直接作為藥物或作為藥物載體,已廣泛應用于腫瘤免疫和炎癥性疾病治療。在不斷的探索中,生物材料相較傳統(tǒng)免疫治療藥物,表現出了靶向傳遞、高生物利用度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許多優(yōu)點。然而,無機材料的安全性和有機材料的復雜制備工藝,仍然是制約生物材料發(fā)展的難題。另外,如何準確調控生物材料對目標組織的免疫反應,同樣是至關重要的挑戰(zhàn)。


我堅信,針對這些問題,通過不斷的嘗試、調整和改進,通過巧妙的設計,必然能實現免疫的精準調控。同時,尋求新型生物材料,如細胞/細菌來源的材料、仿生礦化生物材料,也是解決當前問題的重要路徑。不少生物材料已在臨床治療中顯現出色,如阿霉素脂質體納米顆粒、透明質酸鈉凝膠以及脂質體包覆的mRNA疫苗。對此,我十分期待通過自己的科學實驗和合理設計,推動開發(fā)出可用于臨床治療的生物材料。


生物材料在腫瘤治療和免疫調控中具有巨大潛力,我對此也充滿了信心。通過合理的設計和不斷地嘗試,我們一定可以實現生物材料對免疫力的精準調控,從而在臨床應用中發(fā)揮更大作用。在對生物材料的前景充滿信心的同時其中的挑戰(zhàn)不容小覷。我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為生物材料在臨床治療中的應用貢獻一份力量,推動醫(yī)學健康事業(yè)向前邁進。


腳踏實地踐行黨員的責任


在學習與生活中并不能只做仰望星空的夢想者,更應該做腳踏實地的實踐者。不斷地提升自己,不斷地探索前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現了青年人的朝氣和活力。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始終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行動指南,始終將合作、溝通、實事求是和換位思考融入到自己的處事準則中。我堅信,只有腳踏實地,用心去做,才能在科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同時,常常參與公益事業(yè),組織黨建活動,提升黨性修養(yǎng),加強自身思想政治覺悟。


堅定腳步,心懷信仰,不斷在為追尋科學夢想而不懈努力。黨員的身份一直是我前進的動力,牢記初心,不斷向前。在新時代的召喚下,我毫不動搖,積極行動,同時也呼喚著廣大青年學子為祖國的未來而努力奮斗。(文/王經國)


責任編輯:王燦燦 校對:楊文博

中國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眾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