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人物 > 

李德生:畢生為祖國找石油

發(fā)布時間:2024-07-08 16:39:24|作者:沈黎明

李德生1.jpg

李德生


李德生參觀中國石油展覽館.jpg

李德生參觀中國石油展覽館


2023年9月25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為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號召百萬員工繼承以王進喜為代表的石油人對黨忠誠、矢志報國,恪盡職守、苦干實干的紅色血脈,促進祖國石油工業(yè)蓬勃發(fā)展而舉辦的首屆“感動石油人物”評選活動在北京揭曉,共11人當選。已經101歲的著名石油地質學家、我國石油工業(yè)奠基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石油勘探院原總地質師李德生榮登榜首。組委會給出的頒獎詞是“世紀年華,八十油齡。尋寶藏不懼山高路遠,求真知哪怕殫精竭慮,育英才何須利祿功名。你是勇者、智者、仁者,你是讀不完的石油傳奇。”


立志為祖國找石油


李德生,祖籍江蘇蘇州,1922年10月17日出生在上海,家境雖不富裕,但到了該上學的年齡,父母還是竭盡所能將他送入學校,希望他好好讀書,將來有個好前程。李德生知道父母送自己上學不容易,因此,學習非??炭?。1932年上海被日本侵略者攻陷,目睹日軍暴行,剛10歲的李德生暗下決心,一定好好讀書,以后用所學知識報效國家。有了這種信念,李德生學習更加刻苦,1941年高中畢業(yè)后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重慶中央大學地質系。1944年中國地質力學創(chuàng)立者李四光來校任教,李德生有幸聆聽了他的教誨,受益匪淺。期間一件小事讓李德生與石油勘探開發(fā)結緣,立下了為國家找油的志向。當時,日軍占領了中國半壁江山,重慶雖未被日軍攻陷,但經濟十分困難,汽油、柴油奇缺,地處重慶郊區(qū)的學校開往市區(qū)的校車,只能用桐油、茶油、菜籽油等植物油煉制的油作燃料,一個小時的車程兩個多小時才能抵達,這件事對李德生觸動很大。他認識到,沒有汽油、柴油,飛機、坦克、汽車就是一堆廢鐵,化工產品及其相關產業(yè)也寸步難行,國家經濟受此制約難以發(fā)展。為此早就有報國之志的李德生把經濟地質學作為專業(yè)主攻方向,希望畢業(yè)后為國家石油勘探開發(fā)出一份力。


1945年李德生畢業(yè)前夕,我國石油工程專家、玉門油礦礦長嚴爽專程到重慶中央大學地質系招募石油勘探人才。由于地處大西北的玉門條件艱苦,地質系十幾名畢業(yè)生只有幾人報名,李德生是其中之一。從此他踏上了為祖國找油的人生之旅。


來到玉門,李德生在著名地球物理學家翁文波帶領下,成為中國第一支重力勘探隊隊員。在風沙遮眼的戈壁灘,李德生學會了騎馬、騎驢,甚至騎駱駝。為了找油,他和全隊人員曾走過河西走廊的廣大地區(qū),三次穿越祁連山脈分水嶺,進行重磁力勘探。每次外出勘探,通常一走便是一個多月,由于前往的都是人煙稀少之地,每次全隊除了攜帶必備的勘探儀器和帳篷、炊具等生活用品外,還要帶著武器,以備遇到狼等野獸時防身。一次外出勘探,行進中他們突遇一群目露兇光的惡狼,情急之中翁文波和李德生立即舉槍射擊,將頭狼擊斃,其余狼掉頭逃竄,這才化險為夷。工作期間,李德生努力將大學里掌握的理論知識因地制宜運用到尋找油礦中,經過數(shù)年艱苦磨煉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逐漸成長為石油地質領域業(yè)務精湛的佼佼者。


新中國成立不久,為了加強石油勘探開發(fā),促進經濟、國防發(fā)展,原國家燃料工業(yè)部決定調集全國地質勘探、鉆井采油等方面的科技人員成立陜北勘探大隊,全力支援1907年鉆出我國陸上第一口油井的陜西延長油礦及周邊地區(qū)的石油勘探開發(fā)工作。胸懷愛國之情的李德生得到消息,立即積極報名,很快得到組織批準。1950年6月,他來到延長油礦,由于是地質專業(yè)大學生,且在玉門油礦表現(xiàn)不俗,被任命為延長油礦地質室主任,全面負責延長、延安、延川地區(qū)的石油地質普查工作。


當時,因連年戰(zhàn)亂,延長油礦生產條件十分簡陋。延長油礦屬于特定滲透油田,井井見油,井井不流,而采用壓裂技術是提高油井產量的重要手段。壓裂技術是人為使油層產生裂縫,改善油在地下的流動環(huán)境,使油井增加產量,通常利用水力作用實現(xiàn)壓裂,但剛剛誕生的新中國百廢待興,石油勘探開發(fā)根本沒有壓裂技術和設備。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李德生經過一番認真研究,提出了用炸彈引爆替代壓裂,從而達到增產的方案,實施后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一舉攻克了這一難關。1954年,延長油礦原油產量達到3526噸,為1953年產量的2.6倍,鉆探油藏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他倍感振奮。


為大慶開發(fā)貢獻才智


1954年李德生被任命為玉門礦務局總地質師。上任后,他帶領團隊全身心投入到找油的勘探中,每天置身于茫?;囊袄?,風餐露宿,爭分奪秒地工作。作為負責人,隊員們都休息了,他還在挑燈夜戰(zhàn),分析總結一天的勘探情況,查閱資料思考下一步工作安排。正是憑著這樣一種急國家之所急的拼搏精神,他們很快在玉門相繼發(fā)現(xiàn)白楊河、鴨兒峽等5個油田,并在1958年使原油產量從最初的7萬噸躍升到100萬噸,建成新中國第一個石油天然氣基地。


1959年9月26日,原松遼石油勘探局在黑龍江省安達縣大同鎮(zhèn)鉆探的編號為“松基三井”的預探井噴出原油,這對我國石油工業(yè)來說是個特大喜訊。恰逢新中國成立十周年前夕,1959年11月時任黑龍江省委第一書記歐陽欽建議把“松基三井”所在地大同鎮(zhèn)改名為大慶,新發(fā)現(xiàn)的油田也由此命名為大慶油田。


1959年12月上旬的一天,單位領導找到李德生,讓他提前去大慶詳細了解情況,爭取在12月26日部里在大慶召開的技術座談會上向余秋里部長匯報。李德生迅速帶著大慶油田是大油田還是小油田、是好油田還是劣油田、是活油田還是死油田的疑問奔赴大慶。抵達大慶后,李德生得知“松基三井”三個預探井,一號井、二號井都打空了,只有三號井在1300多米處見到油層。按當時國外的操作方法,一口井出油后,要在井距不超過2.5公里內鉆一批詳探井,依次向外擴大,以此確定石油儲量面積。但李德生仔細研究了大慶長垣地區(qū)地震構造圖認為,大慶北部地區(qū)有三個面積更大的構造區(qū)域,現(xiàn)在見到油的三號預探井區(qū)域,因構造面積小,主力油層不可能集中在這里。據(jù)此,李德生在座談會上提出一個大膽建議——大慶長垣北部構造面積大,儲層厚度可能增大,可以向大慶長垣北部展開勘探,把三大構造區(qū)域同時打開,每個構造區(qū)域的探井相距最少70公里。與會的很多人對李德生提出的建議有顧慮,認為在新構造區(qū)域同時打三個預探井風險較大,主要理由之一是根據(jù)水文地質規(guī)律,油和水有個分界線,究竟在哪里不知道,打下去可能是油,也可能是水。但李德生堅持認為,這三個構造區(qū)域形態(tài)圈閉(圈閉是一種能阻止油氣繼續(xù)運移并能在其中聚集的場所)特別好,只有打預探井才能追蹤整個大慶長垣構造帶的含油范圍。


余秋里部長聽完匯報,支持李德生的建議,并將三個構造區(qū)域預探井的定位與鉆探設計任務交給了李德生,同時提出要求,希望他以最快速度勘探出結果。


李德生在辦公室工作.jpg

李德生


感動石油人物頒獎典禮.jpg

感動石油人物頒獎典禮


時年37歲的李德生領命后,深感責任重大,立即與四名專業(yè)人員組成測量隊,奔向一望無際的松遼草原。當時正值東北的冬季,在千里冰封的茫茫草原中要確定三口井的位置,并非易事,更難的是可以依靠的測量工具只有一套地圖和一個羅盤儀。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李德生等人硬是憑著為祖國找油的堅強信念,馬不停蹄地頂風冒雪日夜奮戰(zhàn),不久便在距離“松基三井”所在地70多公里的薩爾圖、杏樹崗、喇嘛甸三地確定了預探井位置。兩個多月后,三口預探井相繼傳來捷報,井井不負眾望,均噴出石油,日產量分別為70噸、53噸、150噸,這是中國石油勘探史上第一次打出如此高產量的油井!尤其令人振奮的是三地儲油面積連為一體約900平方公里,計算儲量達46.8億噸,說明大慶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是一個特大型油田。1963年,大慶油田產量達到439萬噸(當年全國原油產量為647萬噸)。當年12月,周恩來總理在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宣布,我國需要的石油可以基本自給了。1976年大慶油田產量達到5000萬噸,此后27年間的產量一直保持這個紀錄,這在世界級大油田中十分罕見。1985年,李德生作為主要完成者之一的科研成果“大慶油田高產穩(wěn)產的注水開發(fā)技術”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


獻身石油事業(yè)


1962年9月,山東東營一口探井獲得日產五百多噸的高產油流,這一跡象表明,渤海灣盆地可能蘊藏著大油田。為了盡快探明情況,1964年4月,原石油工業(yè)部安排李德生與部里數(shù)位技術干部前往山東東營參加勘探會戰(zhàn),任命他為地質指揮部副指揮兼地層對比室主任。根據(jù)掌握的地質資料李德生明白,此次面臨的勘探難度大大超過大慶油田。因為大慶油田處在一個相對完整的構造帶上,而東營的地質構造則有“石油地質大觀園”之稱,其油層類型多達七八十種。時任石油工業(yè)部副部長康世恩比喻說,它就像一個破盤子,摔在地上碎成一片一片的。李德生明白,康世恩副部長的比喻是說一小塊“碎盤子”就是一個小油田,只要將數(shù)量眾多的小油田連接起來,就能找到一個大油田。


面對這樣復雜的地質構造,李德生沒有絲毫畏難情緒,他深知只有把油層類型搞清楚了,才能知道哪里打下去會出油,哪里不會出油,于是又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他用最樸素的辦法,以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一點一點對地質資料進行分析研究,最終畫出七八十種地質類型圖,為石油勘探提供了清晰路徑。按照李德生提供的地質圖,1965年1月,東營勝利村附近打出我國第一口日產千噸油井,因這口井位于勝利村,勝利油田由此得名。1974年9月29日,新中國成立25周年前夕,新華社以《我國建成又一個大油田——勝利油田》為題,第一次向全世界報道了勝利油田。勝利油田自發(fā)現(xiàn)開始便進入了開發(fā)快車道,年產量節(jié)節(jié)攀升,原油年產量從1966年的134萬噸躍升至2023年的超2345萬噸。


完成勝利油田勘探任務后,李德生繼續(xù)在我國石油勘探開發(fā)之路上開拓前行,遼河油田、大港油田、華北油田、渤海海上油田和渤海灣盆地大小油田的勘探開發(fā)都留下了他辛勤奮斗的身影。渤海灣盆地的勘探開發(fā)前后持續(xù)20余年,每一步都要攻堅克難,在此期間,李德生一直堅持潛心研究地區(qū)地質構造的規(guī)律,和同事們攜手并肩提出了渤海灣盆地復式油氣聚集(區(qū))帶的地質理論,并運用到勘探實踐中,為渤海灣盆地年產原油超過6000萬噸作出了卓越貢獻,也為我國石油勘探積累了豐富經驗。2010年,他主導完成的“中國含油氣盆地構造學”項目獲國家陳嘉庚地球科學獎。此外,他提出的中國陸相石油地質理論、中國含油氣盆地構造類型、渤海灣油區(qū)石油地質特征與油氣田分布規(guī)律等,均有效指導了中國油氣田進一步勘探開發(fā)。毫不夸張地說,新中國石油勘探開發(fā)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包含了李德生的傾心付出。幾十年來,李德生為祖國石油工業(yè)發(fā)展作出的突出貢獻,得到了國家和國內外業(yè)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1991年李德生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1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22年獲“石油科學家楷模”稱號,2023年當選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


如今已102歲的李德生,依然關注著中國石油勘探開發(fā)工作,他說只要身體狀況允許,他還要為國家石油事業(yè)盡綿薄之力。


責任編輯:王燦燦 校對:海洋

中國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眾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