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湖北之根,武昌之源,三國時期吳王孫權在此定都稱帝,是享有 “魚米之鄉(xiāng)”美譽的全國文明城市。鄂州地處全國經(jīng)濟地理中心,是武漢城市圈同城化核心區(qū)城市。鄂州自古就是“吳晉重鎮(zhèn),楚東門戶”的千年古城。在此處的萬里長江十分遼闊,江面上煙波浩渺,來往船只絡繹不絕,汽笛聲響山鳴谷應,給人以一種天寬地闊、氣勢磅礴之感。在這座小巧玲瓏的城市里,城中湖泊就有上百個之多,因而,這里又有著“百湖之城”的美稱。
紅蓮湖旅游度假區(qū)
“楚門東戶”-鄂州
來到鄂州,我以西山風景區(qū)為起點,來游覽這座昔有“楚門東戶之譽,古都明珠之稱”秀幽奇曠的江南名山。這里滿山蒼翠,氣候宜人,正所謂觀山也觀城。在觀看重巒疊嶂,翠壑丹崖的西山時,亦可站在西山的武昌樓上,儼然間,鄂州市的全貌盡收眼底。在西山的武昌樓舉目遠眺,距離我們不遠處,長江自北向南、由西向東地流淌著,形成一個拐角,在歷史上被稱之為三江口,曾是三國時期,赤壁之戰(zhàn)之前,周瑜在此處屯兵之地。微風拂過臉龐,站在武昌樓上,可回顧那段飽受滄桑的歷史歲月。
沿著武昌樓順勢向下,我們會聽到悅耳的鐘鳴之聲,在當?shù)孛咳斩加歇毦咛厣奈乃嚤硌荩犅曀菰?,在武昌樓附近的一座建筑旁,我們發(fā)現(xiàn)它是由編鐘編磬所演奏出的金石之聲。相傳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湖北的音樂就十分發(fā)達 ,正是鐘鼓音樂,才構成了完整的鄂州文化,因而鄂州素有“音樂城市”之稱。
生態(tài)鄂州
古靈泉寺,又名西山寺,東晉太元年間高僧慧遠所建。宋徽宗崇寧元年九月,黃庭堅與朋友游西山,途經(jīng)松林間一座亭閣,在此過夜,聽松濤而成韻,故作《松風閣詩》。黃庭堅一生創(chuàng)作千百行書精品,其中最負盛名者當推《松風閣詩》帖。欣賞一下黃庭堅先生的作品。其字如風枝雨葉,濃纖剛柔,渾厚勁挺,堪稱行書之精品,不輸《蘭亭序》。
觀音閣公園
聆聽古老的金石之聲后,繼續(xù)前往下一個目的地。作為具有千年歷史的古城鄂州,以銅鏡而聞名,更是著名的“銅鏡之鄉(xiāng)”,為了更加深入認識這座城市,我們去往鄂州市博物館,了解到在古銅鏡制作過程中,澆銅是重中之重,一個看似普通的銅鏡,卻要經(jīng)過21道工序才能完成, 并且,這其中的每一步都不能出錯。一個個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的銅鏡是鄂州悠久文化的見證,也是鄂州人民工匠精神的體現(xiàn)。
萬里長江第一閣——觀音閣
鄂州觀音閣枯水季節(jié)
在見證了銅鏡精良的制作技藝后,我們前往下一個景點——觀音閣。在鄂州城區(qū)北面的長江之中,有一座堅強且神秘的古建筑,這就是被人們稱為“萬里長江第一閣”的觀音閣。
觀音閣位于湖北省鄂州市東門外,距離岸邊有200多米。這座礁石也是來歷不凡,早在三國時期,因其外形崎嶇似蛟龍,被吳國的國主孫權命名為龍蟠磯。在它的對面東岸,就是著名的鳳凰臺。因龍鳳相對,這塊地域也被視為吉祥福地。
觀音閣始建于元代,它建在長江中一塊巨大的礁石——龍蟠磯上,坐東朝西,逆水而立,是典型的江南亭閣式磚木建筑。閣內由觀瀾亭、純陽樓、東方朔殿、觀音殿、老君殿等建筑物組成,總建筑面積約300平方米。整座樓體與閣下的龍蟠磯融為一體,有巧奪天工之妙。
長江水位上漲后的觀音閣
據(jù)悉,在龍蟠磯上建筑從宋朝開始就有了,當?shù)厝嗽谏厦嫘藿ㄋ聫R,希望能夠庇佑一方平安。后來被長江屢次摧毀后,又在1280年興建了這座觀音閣。為了防止江水侵蝕,觀音閣的下方由1米多高的紅磚基座支撐。在寺廟的內部,采用了堅固、精美的木質框架結構,外層鋪設有青瓦,周邊白墻掩映,環(huán)境十分的優(yōu)美。
在寺門楣上有一塊題有“龍蟠曉波”的石刻,這是清朝同治年間湖廣總督所題,也是寺廟的一大珍貴文物。觀音閣有“三趣”最為著名:其一是幾株百年古樹,其二是兩個被稱為“神螯眼”的石臼,其三是常年不斷水的寒泉。它建在長江中央,隨著江水潮起潮落,靜靜地矗立了700多年,至今依舊完好,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前來觀光。
觀音閣長24米,高14米,以紅石青磚砌就,水位較低時,整個礁石和建筑聳立江心,顯得雄峻巍峨,氣勢磅礴。千百年來,它飽經(jīng)風雨,縱覽長江。
鄂州夕照
觀音閣為什么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閣”呢?因為在它身上有著三個“一”,即“一石建都”、“一江建閣”和“一宇同堂”。所謂“一石建都”,就是觀音閣下方的這一塊龍蟠磯石,三國時期吳王孫權稱帝建都,傳說跟這塊礁石有著非常重要的聯(lián)系。相傳公元221年,孫權定都鄂州之前,城東虎頭山上有鳳凰飛臨,而這龍蟠磯上則有黃龍盤繞。龍鳳同時驚現(xiàn)鄂州,孫權大喜過望,便決定在武昌(今鄂州)建都稱帝,改年號為黃龍。這就是東吳“黃龍”年號的來歷。
第二個“一”就是“一江建閣”,指的是從元代到今天的700余年間,在浩蕩的長江之中,只有這么一座閣一直屹立著。本地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觀音閣,觀音閣,隨水漲,隨水落。原來,在觀音閣下壓著一只神鰲,它背負著觀音閣隨潮漲落,永不沉沒。在迎浪石背上有兩個凹凼,傳說這兩個凹凼便是神鰲的雙眼,早先一個出油、一個出鹽,每日所出的油鹽恰好夠閣上的道人和香客食用,有多少香客就會出多少油鹽。后來,有一位貪心的道人,偷偷鑿大了凹凼,豈知卻戳瞎了神鰲的雙眼,從此凹凼里再也不出油鹽了,觀音閣也不能再隨潮漲落了。
蓮花山元明塔
其實從科學的角度來說,觀音閣之所以能屹立數(shù)百年不倒,主要原因是樓閣地基堅實牢固,與龍蟠磯礁石渾然一體;西邊的弧形防水墻不僅能減緩水勢,而且能順勢泄洪,大大減弱了江水對閣體的沖擊;還因觀音閣內有著較完善的排水系統(tǒng),鏤空的墻面、窗面和閣內的多處排水口,能讓觀音閣在江水退潮后迅速排出積水,從而不會對觀音閣的墻體造成過大壓力。由此,可看出古代建筑師們早就考慮到閣體會被洪水淹沒和沖擊,在建造之初就有完備的設計預案。
最后一個“一”,就是“一宇同堂”。觀音閣是一個著名的集釋、道、儒于一體的古建筑,可謂三教“一宇同堂”。
“觀音閣常常隨水漲隨水落”, 它是鄂州歷史文化的象征,也見證了這座城市一點一滴的變化 ,同時,寄托鄂州人的深厚情感,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 ,忽而傳來長江之水奔騰不息的生命之聲,行走在江南煙雨中,船只在江水里不停地穿梭 ,觀音閣既是人們旅游觀光不可缺少的景點,也是航行者的一盞明燈與信號塔,數(shù)百年來,在江面屹立不倒。
蓮花山祈年殿
恍如蓬萊仙境的蓮花山
蓮花山,坐落于鄂州市南郊洋瀾湖畔,蓮花山峰巒疊翠,山清水秀,樓閣嵯峨,萬木蔥蘢,已開發(fā)成遠近聞名的康福旅游區(qū),是旅客休養(yǎng)身心,觀光娛樂的喜樂園。
走近蓮花山門樓,就意味著進入了蓮花山景區(qū)大門。門樓高16米,寬32米,面西而立,與兩側的街道建筑融為一體,氣勢磅礴,雄偉壯觀。門樓為五間九檐牌樓式建筑,主樓為廡殿頂,蓋黃色琉璃。24級紅砂石踏步直抵中門,兩側須彌座上金毛吼雄踞。門樓彩繪以龍觀、蓮花為主,瑞龍盤繞、金鳳朝陽,雙龍戲珠、丹鳳戲蓮,金碧輝煌,瑰麗多姿。門樓的雕塑、彩繪工藝極其精美,與門樓宏偉獨特的造型相結合,達到了望門而身小、進門而神怡的藝術境界。
和字壁位于蓮花山旅游區(qū)西部中心。頂為千葉金蓮托起圓球,底座為鼓形須彌座,風格敦厚典雅。壁四方八面,大紅襯底,四面銘文揭示“和為貴”“得和則昌、失和則亡”的傳統(tǒng)養(yǎng)生哲理。
萬寶海呈人體形狀,內塑九朵碩大的白蓮。北塑巨蛇,南塑巨龜,龜蛇相望,其壽永昌。周邊塑鯉魚躍蓮共12個。萬寶海中,紅鯉跳躍,各色蓮花怒放于藍天碧荷叢中,游人劃船游覽萬寶海,恍如置身于蓬萊仙境。萬寶海東端建有苦盡亭,南端建有望海亭,四周長廊建春、夏、秋、冬四亭。
鄂州市江灘公園孫權像
蓮花山鐘靈毓秀,洋瀾湖煙波浩渺。從地形地貌上看,鄂州的版圖如同一片碧綠的荷葉靜靜地漂浮在長江與大湖之間。在億萬年的地殼運動中,以蓮花山為主體的九座山峰拔地而起,相互簇擁,恰似九朵蓮花盛開于脈脈含情的湖波之上,故而得名。這里三面環(huán)湖,通匯長江,山巒疊翠,煙波浩渺,湖山壯美,地靈人杰。獨特的自然風光和地形地貌吸引歷代文人墨客留連駐足,屈原、陶淵明、黃庭堅、蘇東坡、丁鶴年等在此行吟歌賦,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相傳,吳王孫權曾在此設立觀星臺,東吳大都督周瑜曾在這里督練水軍。蓮花山風景區(qū)既有江南園林的靈秀端雅,又融北方園林的宏偉瑰麗。
素有“江南第一塔”美譽的元明塔,高80米,為八角形樓閣式塔,出土十一層,層層飛檐翹角,覆蓋著金色琉璃。正中的空心柱通天貫地,為元明塔獨有。塔體潔白,與金色飛檐交相輝映,色彩鮮明和諧,巍峨挺秀,飛檐之下,托以云龍斗拱,二至十一層,每層用24個斗拱,每個斗拱由三條云龍組成,一層為40個三云龍斗拱和48個單云龍拱。共有云龍888條,其中有88條琉璃金龍雄踞射脊之上。一層八根朱紅柱上,八條金龍合抱,彩云環(huán)繞,神態(tài)各異,其中東、西面各有一條鳳尾龍,遙相呼應。登臨此塔,憑欄環(huán)眺,極目楚天。
千年古都——鄂州
責任編輯:游洋 校對:海洋
中國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