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視覺 > 

天空之鏡 ——察爾汗鹽湖

發(fā)布時間:2022-01-12 17:46:46|來源:中國周刊|作者:沈海濱

察爾汗鹽湖里的敦格公路.jpg


青海察爾汗夢幻鹽湖


說起“天空之鏡”,很多人都會想起茶卡鹽湖,如一塊巨大的鏡子,鑲嵌在地面之上,倒映世間萬物。但往青海更深處走,還有一片更大的鹽湖,它就是地處格爾木境內(nèi)的察爾汗大鹽湖。它是世界第二大、中國最大的鹽湖,面積僅次于烏尤尼鹽湖,是茶卡鹽湖的56倍。


美麗的察爾汗大鹽湖


青海以青藏高原雄渾壯美的自然風光而獨樹一幟,青海的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不同的季節(jié)有著不同的美景。青海不僅有著金黃的花海、耀眼的雪山、似海的碧水,還擁有數(shù)不清的鹽湖。只有真正了解青海的人才知道,青海鹽湖雖多,但每一個鹽湖都有著自己的特色。


察爾汗鹽湖掠影.jpg


察爾汗鹽湖掠影


察爾汗鹽湖位于青海省格爾木市,鹽湖東西長160多公里,南北寬20—40公里,鹽層厚約為2—20米,海拔2670米。鹽湖自西向東分為別勒灘、達布遜、察爾汗和霍布遜4個湖區(qū),總面積為5856平方公里,青藏鐵路穿行而過。據(jù)介紹,察爾汗湖中儲藏著500億噸以上的氯化鈉,可供全世界的70億人口食用1000年。這里還出產(chǎn)聞名于世的光鹵石,它晶瑩透亮,十分可愛,伴生著鎂、鋰、硼、碘等多種礦產(chǎn),鉀鹽資源極為豐富。


察爾汗鹽湖是世界是最大的鹽湖,號稱鹽湖之王。.jpeg


鹽湖觀光木棧橋


“察爾汗”是蒙古語 “鹽澤”的意思。鹽湖地處戈壁瀚海,這里氣候炎熱干燥,日照時間長,水分蒸發(fā)量遠遠高于降水量。因長期風吹日曬,湖內(nèi)便形成了高濃度的鹵水,逐漸結(jié)晶成了鹽粒,湖面板結(jié)成了厚厚的鹽蓋,異常堅硬。


察爾汗鹽湖是古海洋經(jīng)青藏高原的地殼變遷,被山峰分隔并逐漸萎縮和干涸而形成。在察爾汗鹽湖,綠色植物難以生長,卻孕育了晶瑩如玉、變化萬千的神奇鹽花。鹽花是鹽湖中鹽結(jié)晶時形成形狀漂亮的結(jié)晶體的稱謂。鹵水在結(jié)晶過程中因濃度不同、時間長短不一、成份差異等原因,形成了形態(tài)各異、鬼斧神工一般的鹽花。這里的鹽花或形如珍珠、珊瑚,或狀若亭臺樓閣,或像飛禽走獸,一叢叢、一片片、一簇簇地立于鹽湖中,把鹽湖裝點得美若仙境。整個湖看上去如耕耘過的沃土,又像是魚鱗,一層一層,一浪一浪。


微信截圖_20220112172730.png


察爾汗鹽湖夕照


因為湖水化學成分的原因,鹽湖呈現(xiàn)碧綠顏色。察爾汗鹽湖與茶卡鹽湖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區(qū)別,首先兩湖的湖水顏色完全不同。察爾汗鹽湖的湖水顏色變化層次感比較強,而且在不同的光照條件下呈現(xiàn)出來的顏色也不同,但大致就是帶著稍微深一點的綠色,而茶卡鹽湖的水基本就是屬于沒有顏色的。其次有人說茶卡有“天空之鏡”,察爾汗鹽湖則沒有,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察爾汗鹽湖也可以擁有“天空之鏡”,但必須是日出或日落之時到達,可大部分的游客都是在白天中間的時間段到達,那么看到的察爾汗鹽湖則是比較平淡沒有其他色彩的,只能說是時間點不對,而不能說是沒有“天空之鏡”。


察爾汗鹽湖中儲藏著500億噸以上的氯化鈉,所以,察爾汗鹽湖又被稱為“世界上最值錢的湖泊”,毫不夸張地說:察爾汗鹽湖是青海、乃至中國的“聚寶盆”之一。


中國最大的察爾汗鹽湖風采.jpeg


察爾汗鹽湖鳥瞰


察爾汗的鹽蓋承載能力很大,汽車、火車可以在它上面奔跑,飛機可以在它上面起落,甚至可以在它上面建房屋、蓋工廠。著名的青藏鐵路、敦格公路、中國最大的鉀肥廠——察爾汗鉀肥廠,都是修建在察爾汗鹽湖之上。厚達15-18米的鹽蓋構(gòu)成天然的“鹽橋”,全長32公里,“橋”上路面光滑平坦,山色湖光相映,景致很美,堪稱“舉世無雙”。玉帶似的鹽橋(路),旁無護欄,下無橋墩,更無流水。整個路面平滑光潔,坦蕩筆直,鹽橋(路)將鹽湖從中間劈成兩半,使人驚嘆不已。


走進察爾汗鹽湖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不僅造就了很多人類建不成的奇景,還孕育了很多可以供人類使用的資源,而且很多時候一些美麗的風景里也蘊含著豐富的資源。


微信截圖_20220112173141.png


察爾汗鹽湖之晨


察爾汗鹽湖的風景非常的美,也很特別,每年都吸引很多人前來鹽湖觀賞,鹽湖的旅游價值很高,可以給當?shù)貛硪还P不小的收益,但是和鹽湖本身所擁有的價值來比,還是不值一提的。因為察爾汗鹽湖是中國最大的鹽湖,被譽為“鹽湖之王”。


景區(qū)的鹽不能食用,均為工業(yè)用鹽,踩在上面,像石頭一樣堅硬,因湖水的沖蝕,形成了各種造型。據(jù)悉,這里的鉀肥產(chǎn)量曾經(jīng)占了全國的半壁江山。對于國家而言,這是難得的寶藏,也是一顆耀眼的明珠。


早就聽說在察爾汗鹽湖上還有一座萬丈鹽橋,是由格爾木至敦煌的一段公路,這是一條天然的公路,都是由鹽組成的。這座天然鹽橋全長32公里,厚度達到了15-18米,橋上非常光滑平坦,且從橋上看著下面的鹽湖,景觀非常震撼,仿佛在看雪景,又像在看一場雕刻的展覽。鹽橋就仿佛玉帶一樣穿過這座鹽湖。鹽橋是觀賞整個鹽湖的最佳位置,本身也是一座絕美的風景,是來察爾汗鹽湖不得不看的景點之一。


察爾汗鹽湖是世界是最大的鹽湖,號稱鹽湖之王。.jpeg


察爾汗鹽湖


在門口我問保安,萬丈鹽橋在哪里,他回答說所謂的萬丈鹽橋就是高速公路下30公里的用鹽做成的路基,剛才走過來的就是萬丈鹽橋。此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當初修高速路時,就是在鹽蓋上修建的。這是我到過的最有意思的一個景觀工程,置身其中,而又在苦苦尋覓,沒有具體位置,但就在腳下,一路陪伴著我們。車子又行駛在高速路上,最終在高速中間隔離帶我看到了一個牌子,上書“萬丈鹽橋”,真是聽景見景不知景??!


微信截圖_20220112173614.png


錫鐵山脈遠眺


察爾汗鹽湖附近,天上無飛鳥,水中無游魚,地上無青草,似乎一切生命都在這里停止。等到進入察爾汗鹽湖,才知道自然神奇。它在剝奪部分生存的條件的同時,也會賜予生命其他的資源蘊藏。斗轉(zhuǎn)星移,滄海桑田,都是自然造化。這片鹽湖,帶給人類豐富的礦藏資源,成為西北土地上一個重要的工業(yè)基地。我們走進察爾汗鹽湖,更多的是被鹽湖的美景震撼。察爾汗鹽湖很大,坐景觀車穿行在鹽湖間,浩瀚的湖水一眼望不到邊,鹽湖中間作業(yè)的采鹽船和設施隱約分辨出各鹽田的界限。景觀車繞湖幾十分鐘,才把我們送到湖岸景觀區(qū)。下得車來,滿眼空曠潔白,水天一色,無邊無際,真如置身“天空之境”。


青海察爾汗的鹽廠.jpg


青海察爾汗的鹽廠


察爾汗鹽湖的湖底是結(jié)晶的鹽花和鹽蓋,雪白晶瑩,似冰似雪,鹽蓋上覆蓋著沒腳踝深的水,映著天光,呈現(xiàn)出碧綠淺綠湛藍淺黃雪白等五彩顏色,水清見底,晶瑩透徹。鹽湖也很安靜。天氣很好,陽光照射在湖面上,水面靜靜地透射出五彩的光,游客的喧鬧聲都影響不了它的靜,笑鬧聲瞬間消散在風中。除了游人喧鬧,沒有其他任何聲音,可以想象,待游人散去,這里只有水、風和空氣中咸咸的氣息,湖面上正在建設的星空房倒真似外星人的城堡,那種恍若隔世的感覺會在星空下蔓延。


察爾汗鹽田夕照.jpg


察爾汗鹽田夕照


鹽湖水中有一些景觀,鋼琴、秋千、裸露的鹽花,隨便取一處景,就是空靈之色,天空之境。赤腳走進水里,堅實的鹽層硌著腳板,堅硬卻不鋒利,隨便取一個景也是極美。察爾汗大鹽湖,一片潔凈之地,真是值得親近。


地質(zhì)寶庫錫鐵山


從萬丈鹽橋一路向東,便是錫鐵山了。錫鐵山是一座山,這里礦源十分豐富。錫鐵山雄偉壯觀,在地質(zhì)上屬于壯年期。整個山脈東西長而南北窄,總面積約140多平方公里,海拔在3300米以上,其主峰海拔高達4000米,峰頂直刺藍天。


錫鐵山最值得贊嘆的,是它的富饒??碧奖砻?,錫鐵山中蘊藏著極為豐富的鉛、鋅、錫、銅、金、銀、銻、鉬、鍺、鎵等十多種有色金屬,其中鉛鋅的儲量最大,約有幾百萬噸,而且品位很高,平均在25%以上。晶瑩的礦石,有的烏黑,有得锃亮,有的金黃。當來到錫鐵山,走進坑道縱橫的山洞時,就會看見洞壁的礦石,在明亮的燈光下閃耀著奇異的光彩,仿佛走進了一座藏滿珍寶的宮殿,叫人眼花繚亂。


察爾汗鹽湖里的敦格公路.jpg



察爾汗鹽湖里的敦格公路


錫鐵山,據(jù)介紹早在清朝咸豐年間就已被發(fā)現(xiàn),并加以開采,迄今山中的石壁上還殘留著“咸豐十一年鉆局”的字樣。正式開發(fā)是1958年。以后,隨著柴達木的開發(fā)建設,錫鐵山被列入國家“六五”計劃的重點建設項目,現(xiàn)已基本建成年產(chǎn)礦石百萬噸的大型選礦廠,每年可向國家提供鉛、鋅近10萬噸和相當數(shù)量的黃金、白銀及稀有金屬。


錫鐵山,山高溝深,崖峭壁陡,巖石裸露,整個山脈沒有肥沃的土質(zhì)覆蓋,也沒有花草樹木生長,就連它的四周,也都是茫茫的戈壁和干旱的荒原,因此給人一種荒涼寂寞的感覺。



察爾汗鹽湖萬丈鹽橋鳥瞰.jpg


察爾汗鹽湖萬丈鹽橋鳥瞰


其實,這正是它不同凡響之處。錫鐵山的山巒,有的呈褐紅色,有的呈赭紫色,有的呈墨綠色。那紅色的、綠色的、青色的巖石,在燦爛的陽光下,閃閃爍爍,仿佛有人給它綽約的身姿披上了色彩斑斕的衣衫。盛夏季節(jié),錫鐵山地表溫度高達40─50℃。熾熱的陽光曬得巖石發(fā)燙,大地如蒸籠。這時,遙望山巒,但見嵐光波影,熠熠閃閃,山中閃出一片片蔥郁茂密的樹林,蒼翠欲滴,引人入勝。這種大山里的“海市蜃樓”,是世間少有的自然景觀。


透過車窗看錫鐵山,不遠處的山,影影綽綽,亦如海市蜃樓,給人平靜和穿越之感。

責任編輯:游洋 校對:海洋

中國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眾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