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4 20:45:57 來源:中國周刊
11月4日,來自廣東、廣西、湖南、甘肅、吉林等地的5所明園小學的學生在線上奉獻了一場動人的豎笛音樂匯演。著名表演藝術(shù)家王宏偉、徐霞通過視頻連線,與明園學校少年線上互動,鼓勵鄉(xiāng)村孩子們在藝術(shù)道路上勇敢追夢。之前,他們每年暑假都有機會到大城市參加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明園慈善基金的豎笛夏令營。今年因為疫情原因,明園慈善基金組織線上豎笛主題音樂匯報演出,讓原本以為無法參加演出的孩子們喜出望外。
(“2019年明園學校豎笛藝術(shù)交流夏令營”匯演的合照)
西蓮小學地處有著紅色印記的張家界,此次匯演曲目他們將特別吹奏《閃閃的紅星》。他們要前往賀龍元帥紀念館和紅二、紅六軍團長征出發(fā)地舊址,為線上表演曲目《閃閃的紅星》做準備。
在大巴車里,一群土家族孩子一路高歌,一曲接著一曲。在去往縣城四小時的蜿蜒山路上,張家界西蓮明園小學豎笛隊的同學們唱著經(jīng)典兒歌《我們的田野》——這是19年他們來深圳參加“2019年明園學校豎笛藝術(shù)交流夏令營”時,與深圳交響樂團合作演唱過的曲目。
一名叫吳仁坊的小女生,心情很激動。她有點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因為她已經(jīng)失望了兩回。2020年的寒假和2021年的暑假,明園慈善基金計劃組織各地明園小學到南京參加豎笛藝術(shù)交流。明園豎笛項目的藝術(shù)顧問是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韓中健教授,韓教授多年來致力于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推廣和指導,南京這方面的教學已走在全國的前列,因此明園慈善基金特意組織各地明園學校的老師和學生來和南京當?shù)氐男W進行交流。表現(xiàn)優(yōu)異的吳仁坊每次都很快就被選上。
然而,緊隨著疫情的嚴防嚴控,活動被迫取消。兩次希望的落空,吳仁坊很難過,“那時候晚上睡覺的時候就會想這件事情,想像南京是什么樣的。”她知道,如果五年級的這個暑假她去不成,她將很少有機會去參加夏令營,去外面看看了。
“我三、四年級的時候也參加過夏令營,去過深圳、北京,那時候覺得大城市好大,樓很高,裝修得很漂亮,吃的也跟我們的不一樣。一切都很好,比書里說的還要好?!眳侨史滑F(xiàn)在回想起北京天安門之旅,甜甜地說著,至今語氣無不充滿著向往。
所以當這次明園慈善基金組織線上豎笛主題音樂匯報演出時,吳仁坊十分驚喜,沒想到機會以另一種形式發(fā)生。
同行的孩子也十分激動和格外珍惜。本來暈車的孩子,由于心情特別好,都沒怎么暈車。同學們一路歌唱,充滿歡歌笑語,就像那年啟程去深圳的路上一樣。
(湖南張家界西蓮明園小學學生進行豎笛排練)
西蓮小學只是明園學校豎笛教育的一個縮影。豎笛作為明園學?!靶《馈钡奶厣魳方逃?,已初見成效,這也得益于明園慈善基金多年來的持續(xù)投入。
此次音樂匯演是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明園慈善基金、深圳市明園慈善基金會聯(lián)合發(fā)起的“童心向黨 家國共慶”2021年度明園學校豎笛線上匯報演出。雖然沒有實際的大舞臺,但來自吉林靠山、湖南西蓮、廣西八好、廣東文相和甘肅邵寨等5所明園小學的孩子,都精心打扮,穿著漂亮的少數(shù)民族服裝,帶來了《青花瓷》《紅星歌》《茉莉花》《真的愛你》《小星星》《我和我的祖國》等精彩曲目。在演出的結(jié)尾,明園慈善基金副理事長陳園和理事王利平,與明園孩子隔空演繹了歌曲《花非花》,把當天的匯演氣氛推至高潮。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基金部部長宋健、明園慈善基金理事長馬莉莉、明園慈善基金副理事長陳園、明園慈善基金理事馬明哲、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韓中健教授等嘉賓觀看了演出。大家對孩子們的表演給予充分肯定,激勵鄉(xiāng)村學校將藝術(shù)教育充分融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讓孩子們有更加廣闊的天地。
明園慈善基金致力于為鄉(xiāng)村少年提供美育教育,推行“小而美”的明園豎笛特色公益教育,已為全國14所明園學校設(shè)置了豎笛學習特色音樂課程。其從鄉(xiāng)村音樂教育存在“缺內(nèi)容、缺老師、缺硬件、缺舞臺”的痛點出發(fā),以“互聯(lián)網(wǎng)+豎笛教育”整體解決方案,涵蓋“線上課程、線下培訓、夏令營實踐活動、成果匯報”四個部分,形成完整的教育閉環(huán)。近兩年因為疫情原因,明園慈善基金聯(lián)合南京師范大學豎笛專家團隊,克服無法線下授課的難題,安排專業(yè)老師對各學校進行每周至少一節(jié)課的遠程教學,確保學生能夠持續(xù)上課,并努力協(xié)助師生解決線上課程遇到的網(wǎng)絡(luò)信號差、交流不流暢等問題。
據(jù)悉,明園慈善基金于2007年由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及其家人捐資發(fā)起,并持續(xù)關(guān)注山區(qū)學校的教育發(fā)展,在全國各地援建了14所明園學校,累計捐贈5000萬元,為3000逾名鄉(xiāng)村兒童帶去音樂、體育、美術(shù)等素質(zhì)教育課程,助力鄉(xiāng)村少年學習成長。
編輯:楊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