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2 16:21:57
探尋詩歌文化足跡,繪就新時代“詩和遠方”。屹立于長江之畔的馬鞍山,是歷史上文人雅士偏愛的山水圣地。千余年來,詩歌的種子在這片沃土上生根、發(fā)芽、成長、繁茂,成為馬鞍山獨特的文化印記。7月1日——7月7日安徽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詩城尋跡青年行”社會實踐隊,決定在馬鞍山開展以“追尋詩歌文化足跡,彰顯馬院青年擔當”為主題的“三下鄉(xiāng)”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實踐隊開展活動的合照
調查篇:進行實地調研,傾聽不同的文化之聲
7月1日,為了更好的開展追尋馬鞍山詩歌文化的社會實踐活動,“詩城尋跡青年行”社會實踐隊成員們深入馬鞍山湖東路街道、雨山湖公園、李白文化園等地進行調研,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人物專訪與問卷調查活動。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實踐團成員們隨機采訪了多位行人,從他們的回答中捕捉關于馬鞍山詩歌文化的細節(jié)。通過此次人物專訪與實地調研,實踐團收集到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這些來自不同人群的聲音,將為團隊后續(xù)的研究與宣傳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撐與啟示。
實踐團成員在街道對路人進行問卷調查
探尋篇一 :走進李白文化園,緬懷詩仙遺風
7月2日,實踐團一行抵達馬鞍山當涂縣太白鎮(zhèn)的李白文化園。這是李白多次駐足寫詩,最終長眠于此的地方。漫步至太白碑林,王姍姍同學與詩詞愛好者一起欣賞探討各大書法家摘錄的李白詩作,仿佛穿越時空,與李白進行了一場心靈的對話。此外,李白墓和十詠亭作為李白文化園中的一處重要景點,也吸引了實踐團的關注。王琪同學在這里與游客普及與李白相關的文獻資料和歷史遺物,讓游客更深入感受李白對詩歌的執(zhí)著與熱愛。在尋幽覽勝間,團隊成員一起交流心得感受,完成了此次的李白文化園之行。
實踐團王姍姍同學和游客探討李白詩詞的歷史
實踐團王琪同學向游客普及詩歌知識
實踐團成員探訪李白文化園
探尋篇二: 漫步陋室公園,領悟詩人豁達境界
陋室因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陋室銘》而聞名遐邇。7月3日,實踐團來到了馬鞍山和縣歷陽鎮(zhèn)的陋室公園。通過參觀展覽、聆聽講解等方式,深入了解了陋室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這里曾是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的居所,雖身處陋室,他卻以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華贏得了后人的敬仰。劉禹錫的生平事跡和文學成就,在這里得到了生動的展現。通過這次探訪陋室公園的活動,實踐團的成員們更深刻領悟到詩歌的韻律和美感。
實踐團成員在陋室公園門前合照
實踐團成員正在參觀劉禹錫作品
實踐團錢雅同學為隊員講解劉禹錫生平
探尋篇三:馬鞍山市文化館:科技賦能下的文化新貌
7月4日,在馬鞍山市文化館的參觀中,實踐隊成員們被這里的數字化應用深深吸引。他們參觀了文化館內的各種高科技展示設備如虛擬現實體驗區(qū)、互動觸摸屏等,親身體驗了科技如何為傳統(tǒng)文化注入新的活力。通過這些設備,他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和韻味;同時也通過互動觸摸屏了解到更多關于馬鞍山市的歷史和文化知識。在參觀過程中,隊員們還參加了文化館舉辦的文化講座和展覽活動。這些活動不僅讓他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馬鞍山市的文化底蘊和特色,也讓他們感受到了文化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的無限可能。
實踐團正在參觀馬鞍山文化館
實踐篇一:“佳山社區(qū)”詩歌文化宣講
7月5日,團隊成員王琪、傅玉霞、錢雅三位同學攜手來到佳山社區(qū),共同舉辦了一場以“傳承與弘揚中華詩歌文化”為主題的宣講活動。錢雅同學將“詩歌知識小講堂”為主要環(huán)節(jié),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詩歌的起源、發(fā)展、分類等,為聽眾們揭開了詩歌的神秘面紗。緊接著,傅玉霞同學帶領大家踏上了一場與眾不同的“詩歌文化之美探索”之旅。她以馬鞍山市為起點,深入剖析了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獨特詩歌文化。為了增加活動的趣味性和互動性,王琪同學設計了“古詩詞知識問答”環(huán)節(jié),問答過程中,現場氣氛熱烈,參與者們展現出了對古詩詞的濃厚興趣和深厚功底。
社區(qū)里孩子們正在討論自己了解的詩歌知識
傅玉霞同學正在為孩子們講解詩歌知識
實踐篇二:半城山水半城詩——“行走的思政課”
7月6日,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第十章“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學習中,實踐團成員深受啟發(fā),在采石磯風景區(qū)的山水間,精心拍攝了“半城山水半城詩——行走的思政課”系列視頻。實踐團成員通過生動的語言、豐富的情感,將詩歌中的意境與眼前的自然景觀相融合,讓觀眾仿佛穿越時空,與古人共賞美景。為了擴大影響力,成員們還積極利用各種媒體和視頻公眾號進行推廣宣講。這一創(chuàng)新舉措,不僅用行動詮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聯系實際”的深刻內涵,也為馬鞍山詩歌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實踐團成員正在集體拍攝“行走的思政課”
實踐隊在進行思政課視頻拍攝
結語:青春獻詩城,文化共傳承
“以詩為媒,以景為伴”此次活動實踐團成員們行走在馬鞍山的山水之間,用鏡頭捕捉美好,用聲音傳遞文化,共同探尋了這片土地上深厚的詩歌文化底蘊?!盎赝@段旅程,每一步都充滿了探索的喜悅與文化的厚重?!睂嵺`團成員傅玉霞說。成員們紛紛表示,在實踐活動結束后,會繼續(xù)去傳承和弘揚馬鞍山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讓它深深植根于人們的心中,成為一種文化的符號,一種精神的傳承。
實踐團成員:王琪、水雅娟、傅玉霞、王姍姍、錢雅、李佳韓、任良美
編輯:楊文博